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保健品公司:池州城社区保健品欺骗调查百分之三十左右老人被骗过

池州日报报道,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老年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滋润,也越发重视起自身的健康,琢磨起养生保健秘方。然而,近年来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心切的 心理,千方百计推销保健品,不少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,上当受骗。近日,记者历时一周时间,对池州市城区5个社区2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购用保健品情况展 开走访调查,调查结果显示,有7人曾有被保健品推销忽悠的经历。

家住翠微苑社区的秦大妈年逾六旬,平日十分重视健康养生,爱看报纸杂志上的养生信息,喜欢跟朋友们一起分享养生经验。五年前,秦大妈所在的社区附近开了一家保健品体验店,定期举办“养生健康讲座”,在讲课的同时还供老年人免费体验店里的产品。

在第一期讲座上,工作人员推销一款“神器治疗仪”,声称只要躺上去就可以调节内分泌、改善睡眠、促进微循环,还对心脑血管疾病、动脉硬化等许多 疾病有特殊疗效,长期使用可以预防疾病,强身健体。秦大妈听了有点动心,打听了“神器治疗仪”的价格,竟要13000元。一台治疗仪居然这么贵,秦大妈有 点犹豫。工作人员“趁热打铁”,再次鼓吹“神器治疗仪”的好处。秦大妈看现场不少人买了,头脑一热,咬了咬牙,也掏出了自己的积蓄。

可用了这床垫一年后,没收到任何疗效,秦大妈的身体状况丝毫没有改善。“根本就是骗子公司,专门骗我们老年人的钱。”秦大妈终于醒悟,气不打一处来。两年来,她光买这些杂七杂八的保健品、保健仪器就花了近3万元,如今这些都成了家里的摆设。

“阿姨,这两天身体怎么样?我们的产品可以帮助你……”有段时间,家住南门的费阿姨家来了一位“常客”,时常登门拜访,嘴巴特别甜,对费阿姨的事情很“上心”,时不时嘘寒问暖把她哄得团团转,甚至还把费阿姨认作了干妈。

“这些销售人员打的是‘亲情牌’,先拉拢老年人,和他们套近乎,频繁登门拜访,目的是为了兜售商品。”市消费者权益保护科吴宏俊科长说,一些推 销人员还会打“苦情牌”,愁眉苦脸地说没有完成推销任务,公司要开除自己。老年人一看“孩子”要受委屈,大都招架不住,乖乖掏了钱。

其次是直接登门“拜访”,对老年人展开“亲情”攻势。吴宏俊说,经消保部门了解,保健品推销者大多采用以下3种伎俩。一是会议推销。利用一些所 谓专家的健康讲座,以节日、店庆、提供聚餐的形式,招揽大批老年人,同时兜售一些掺有西药成分的假冒保健食品,老人买来随意服用后,有的会出现低血糖等症 状。二是体验推销。以堂店形式,提供一些保健器具用品,供老年人免费试用。利用老年人的虚荣攀比心理,鼓动购买,虽价格奇高,但物无所值。比如一些按摩 床,根本不适合老年人骨骼的承受力,操作又繁琐。有的产品吹得神乎其神,几乎是“包治百病”。三是旅游推销。以免费参加旅游诱惑群众,用一些很简单的“高 科技”仪器,为你检查各项“指标”,甚至还在仪器上动手脚,告知老人患有什么毛病,趁机推销所谓的保健品,游客买回保健品服用之后产生问题却投诉无门。

市消协一名工作人员介绍,许多老年人因偏信了一些打着名医、名人、偏方的广告或宣传,防范意识较弱,又经不住推销人员的诱导,一次又一次买了这 些“神奇”的保健品。仅在翠微苑社区,记者了解到,老人们买的一些保健品报价均不菲,600元的保健杯、13000元的治疗仪、8000元的按摩机、 3000多元一个疗程的“葆春”胶囊,多达17个品种。“这些东西根本没有疗效,丢了舍不得,不丢又没地方放,真是追悔莫及。”一些老人说。

为何有那么多的老年人落入保健品推销陷阱,屡屡当了冤大头?吴宏俊认为,老年人之所以容易被洗脑,甚至不顾子女反对也要坚持买保健品,主要是因 为害怕生病,渴望有个健康的身体,不给子女增添负担。另一方面,老年人的防范意识较弱,往往经不住销售人员的软磨硬泡,把保健品认同为有药品的疗效,同时 不能辨认保健品的真伪。

“保健品不是药品,老年人应该理智区分。”吴宏俊说,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,但可以声称有保健功能,没有副作 用,可以长期使用;而药品应当有明确的治疗目的,并有确定的适应证和功能主治;在产品的宣传上,保健品不能出现效率、成功率等相关词语,药品和保健品的批 准文号也有所不同。

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,曾多次检查市场上的保健品,发现很多保健品推销者大多采用口头宣传,在调查取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。汪雷 建议老年人,面对保健品尤其是保健食品推销时应学会辨别。“保健食品在包装上能看到国家药监局的批准文号,并且规定在包装或标签上方必须标有保健品的特殊 标识——一个类似蓝帽子的图案,下面有‘保健食品’4个字,4个字下面是批准文号。没有‘蓝帽子’和保健品批准文号的就是假的保健品。同样,保健器械产品 也需要有药械类的批文和标识。”(记者 胡李美)